上海交通大学 何光宇等:SPEAR一样的需求响应机制
点击文章名,在线阅读全文

范帅,危怡涵,何光宇,等/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响应机制探讨/2022,46(7):1-12.
讨论人物介绍
老李
电力市场专家
小张
电力系统营销部门的尖兵
我
一个毕业两三年的需求响应thinker
引子
需求响应很时髦,现实情况很残酷

老李

各位好久不见,还记得那年夏天我们一起畅聊需求响应机制创新吗?一晃快两年了,国家提出了“30/60双碳”、“新型电力系统”这些令咱们电力人特别振奋的目标,而需求响应也是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啦!

小张

是的是的!发电侧调节能力随着新能源占比的提升而显著下降,我们公司已经提出最大负荷5%以上的需求响应目标了,南方有的省也创新开展市场化的需求响应。

老李

太棒了,听说长三角一直是排头兵,虚拟电厂、聚合商这些新业态也可以参与需求响应了。
前年跟您讨论让我对需求响应很着迷,这两年也做了不少功课。


我

老李

那你有什么新想法了吗?
需求响应的确是越来越时髦、越来越热门了,新型电力系统下需求响应地位也会越来越高,不过我还是认为现有需求响应方法有些不适应新形式发展了,需求响应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才是~


我

老李

此话怎讲?
举个例子,去年国内大面积缺电,某些省份用4.5元kW/h去补贴用户,最后也只填补了负荷缺口的10%,这还是在我们需求响应发展最成熟的地方。


我

小张

确有此事。营销人也是压力山大呀!我们知道这项工作重要性,工作繁重也不要紧,关键是当你使出浑身解数,用户应者寥寥时候就感觉有点不得劲!需求响应,需求响应,我有需求,他也得响应才是。

老李

需求响应这么好的idea,为何到了实际中却举步维艰了呢?
我以为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缺乏商业模式,二是实施机制没有做到结果导向。


我
01
商业模式很重要,流量是关键
首先就是商业模式的问题,现在大家采用的基线型需求响应是严重缺乏商业模式的。最基本的问题,一个地方一年能做几次需求响应?


我

小张

次数倒是不多。我们这边2020~2021年一共搞了5次吧,每次一般2小时,这已经比很多地方频繁了。

老李

那这是个问题了,如果我是用户,我何必为了一年这10个小时去“大费周章”呢?多半早都忘了一干二净了,更别提去建设虚拟电厂了。
问题就在这里。不是要不要大费周章的问题,确实是很难做到。比如,最近大家都在大聊虚拟电厂,很多地方的虚拟电厂也都是通过需求响应参与调节的。这样一来,年利用小时数还不足10小时,这样的虚拟电厂不可能存活下去。


我
需求响应作为一种用户侧产品,就必须要让参与者长期投入、持续获益。通俗点儿说,就是要有“流量”。


我

老李

你的意思是,需求响应要良性发展,就要有商业模式;要有商业模式,首先必须有“流量”;要有“流量”,就要求需求响应“常态化、规模化”开展?
正是。


我

小张

两位可别站着说话不腰疼呀!天天做需求响应、人人都还要参加,别的不谈,单单是每个用户的基线我都没法计算了。
说得对,要想“常态化、规模化”,电网公司就不能为了搞一次需求响应而前前后后忙活半天,必须形成一种轻量化的实施方案。


我

小张

就算实施方案轻量化了,可是我如何吸引流量呢?
“流量密码”很简单,最近刘畊宏的健身操不是一下子就火了嘛。要我说,主要就是他把健身搬出了健身房,过程一下子就轻松了,想跳的时候就会跟着跳一跳。


我

老李

这个比喻好,咱也别把需求响应搞得太严肃,多一些宣传与引导,把参与需求响应作为举手之劳,图的就是一个娱乐感和满足感。
嗯嗯是的,只有足够轻量化与趣味化,商业模式才有生命力。


我

小张

听起来不错。可以这样,虚拟电厂或者聚合商还是严格一点,普通用户则多一些趣味化,分分赛道嘛。

老李

“轻量化”叠加“趣味化”,“常态化、规模化”也就不再困难啦!这样一来,需求响应商业模式自然就有了。
补充一下,商业模式很重要,但基线型需求响应问题还不仅仅是商业模式。


我
02
基线方法的先天不足:此预测非彼预测

小张

基线方法还有其他问题?
我认为基线有个先天的不足。基线都是通过种种方法“预测”得到的,但这个预测和我们常说的负荷预测实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

老李

这个我很有感触。我们做负荷预测,事后都可以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返过去验证我的预测做得如何,因为真实值是可获得的,我也很容易说得清楚。但基线预测有点麻烦,是假定用户不参加需求响应做出来的;一旦触发需求响应,这个假设就不能再现了,所预测的“基线负荷”压根儿不存在,我们不知道基线定高了还是定低了。
对呀,所以我们说“此预测非彼预测”。基线这个结果其实是无法证伪的。换言之,我们说它是,它就是;说它不是,它就不是。


我

小张

目前也有一些用户总在问我基线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了。按你这么说,出现纠纷的概率肯定会随规模化、常态化程度加强而不断增加,到时候我就一个头两个大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基线方法不具备规模化、常态化实施条件,对应商业模式可能也就不存在。


我

老李

我有一点更深的理解,其实基线这个概念或许犯了人们常犯的“错误”,类似于“误差”这个概念。我们常讲误差,但国际计量学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决定不再使用这个概念,转而用“测量不确定度”取代“误差”这个概念。原因在于,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而根据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真值其实是我们无法获知的。

小张

听起来是有道理,基线真的是有些束缚拳脚了。但我觉得你说的“规模化、常态化”,说的不就是另一种需求响应——分时电价机制吗?我们国家早在1984年就开始尝试了,最新的新闻是山东省在居民侧也实施分时电价了。
03
分时电价再思考:发挥结果导向机制的威力

老李

小张说的没错,分时电价用了很多年了。不过我一直很困惑,分时电价效果到底怎么样?为何有了分时电价,电网公司又在叠加基线需求响应呢?

小张

这又戳中我们的痛处了呀。分时电价不归我们管,更不能根据实际运行需要随时随地调整。我们想有针对性地做调节,还是得单独再搞需求响应。
照我看,分时电价只能说“貌似”不错,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我

老李

你的想法很大胆呀,分时电价可是国家一直推行的机制哦。
科学不就是追求真理嘛,况且新型电力系统本身就是新产物,新产物需要新机制。对需求响应来说,商业模式背后的机制其实更为重要。


我
我先说个小故事,英国在殖民时期雇佣私人船只往澳洲运送罪犯,但船东收钱后总是不顾运送途中的罪犯死伤,最后到了澳洲就没剩几个人了。政府官员绞尽脑汁想降低罪犯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包括派官员上船监督,限制上船人数等等,效果都不如人意。如果你们是英国政府,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

小张

我好像听过,英国政府后来采用一劳永逸的办法,以成功送达的罪犯数量来向船东付钱,途中的死伤率得以迅速下降。

老李

嗯嗯,你们这个故事是管理科学里面的经典案例,说的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机制,往往能够发挥难以想象的威力。
是的,我们盼望用户对负荷曲线进行整形,那就告诉大家什么是理想的结果呀!分时电价就差这一点,它并没给用户明确的目标。


我

小张

我们给电价,间接引导用户。
你这个引导信号太“间接”了,而且颠倒了顺序。咱们应该先告诉用户响应的理想目标,大家各凭本事去调整,以结果论英雄。分时电价先把价格分段、浮动率都定死了,不就跟先把钱付了再让船东开船一样嘛。


我

老李

你的意思是,把电价和需求响应的引导信号解耦开来,电价归电价,常态化的引导信号单独给?
没错,引导信号务必是结果导向的,同时也把电价解放出来。电价承载了太多,影响又极大,让它发挥本职工作就行啦。


我

小张

我喜欢这样,我们不去动电价,我们只根据实际运行发布引导信号,这个调起来就非常灵活了。

老李

这样很好,充分发挥结果导向的机制作用,而且这个导向还能由你们灵活掌握。
04
需求响应得像矛,准线法成大网红

老李

前两天听院士讲座,说新型电力系统绝非简单叠加新能源,而是整个能源系统的革命。今天跟你们讨论,看样子需求响应机制也同样需要革命性、颠覆性的研究。
是这样的,需求响应一定要充分吸引流量,足够轻量简单,以明确的结果为导向,来一次从机制到商业模式的重塑。


我

老李

总结来看,我们想要的是规模化(Scalable)、常态化(Permanent)、轻量化(Easy)、趣味化(Attractive)的需求响应(Demand Response),连起来就是一把锋利的矛(SPEAR)!

小张

这个比喻好,用需求响应这把锋利的矛,直击新型电力系统最大的难点。所以二位有何建议呢?

老李

我们之前谈过的负荷准线需求响应不就是把锋利的SPEAR吗?站在电网角度给出全天的理想负荷曲线形状,最大的特点就是“更轻、更敏捷”。

小张

这个我记得,好像大致流程就是这张图吧~

哈哈你还记得呢。


我

小张

当然记得,我们公司这两年也在立项做准线需求响应的研究了,准线需求响应就是要“人人可参与,人人皆参与”,这跟今天讲的很match呀!

老李

是的,准线需求响应就能够形成需求侧资源良性互动的生态圈,咱们要让它成为一个“大网红”。

小张

那么问题来了,谁来给我们的“大网红”买单呢?
05
谁来为需求响应买单?条条大路通罗马

老李

买单这个问题我有发言权。我接触了很多发电侧的朋友,无论是新能源还是传统电源,都感受到调节资源越发稀缺,都很希望有人能提供调节能力。只要咱们的 “大网红”SPEAR能做贡献,就不怕没人来买单。
谁受益、谁付费,要是能把调节需求、调节贡献给彻底量化,这个是可以延伸到整个电力市场的。


我

小张

能否举例说明一下?
可以考虑让新能源这块来付费?因为这块调节需求是由于新能源引发的,最后的结果也是使得新能源消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弃风、弃光相比,微小的调节费用应该也是合情合理的。


我

老李

补充一个,可以通过绿证制度。用户购买绿证,支持可再生能源消纳,然后将这笔钱用于激励准线需求响应,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消纳水平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只要理顺了机制,激励的方法会很多,当然这个还需深入研究。


我

小张

买单的问题我理解了,其实只要有了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谁做了贡献就一目了然,激励方式也就可以玩儿起来了。
关键我们有商业模式,有机制保障,产业做好了还怕饿着谁吗?


我
结语
一起SPEAR,助推新型电力系统

老李

SPEAR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不妨大胆想象,未来的需求侧80%的用户可以自由地响应准线、20%的用户以虚拟电厂等更加闭环的形式响应准线。


我

小张

有了矛,还有了80/20定律,真是给我们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这艘宇宙飞船加入了强力的推进剂。

老李

其实这些都不仅仅是电网公司的事儿,咱们谈了那么多商业模式,又有机制的保驾护航。如果这些能成为现实,说实话,我都想赶快去做一个需求响应的大户了。准备做绿色园区、虚拟电厂的朋友们真应该尽快上车啦!


延伸阅读

范帅,郏琨琪,王芬,等 . 基于负荷准线的大规模需求响应[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0,44(15):19-27.


主要作者简介
何光宇
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电网、智能调度、智能用电网络、需求响应、虚拟电厂等。E-mail: gyhe@sjtu.edu.cn
李祖毅
男,教授,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市场,电力系统经济运行、智能用电等。
范帅
男,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虚拟电厂、需求响应等。
团队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何光宇教授课题组依托电力传输与功率变换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致力于贯通海量的电力用户及其用电设备,搭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桥梁,赋能广域的电力需求侧。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在基于自律分散系统的智能用电网络、自适应的互动智能体、自趋优的虚拟电厂、自组织的网荷协同、负荷准线与事故备用分散转移机制等研究中取得了理论和实践成果。